当前位置:沁阳市文化馆 >> 公共文化活动 >> 理论研讨 >> 浏览文章
沁阳唢呐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5/8/23发布者:沁阳市文化馆 关闭窗口
或许是沁阳几千年厚重文化的底蕴,或许是唢呐“曲儿小,腔儿大”的特色正吻合了沁阳人质朴豪爽的性格,或许是沁阳人厚古追今的情怀,自唢呐的脚步一踏上中原大地,就深深地爱上了沁阳这片广袤而深情的土地……
沁阳唢呐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发展之路
沁阳市群众艺术馆 韩 毅
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眺黄河,古称覃怀、河内。沁阳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明代科学艺术巨星朱载堉、台湾名宦曹瑾等历史名人就出生或成长在这里。近年来,沁阳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文化建设先进县(市)”、“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市)”、“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之称。2008年,沁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唢呐)”。沁阳,从几千年的历史风尘中走来,把古老厚重的文化积淀留在了这里。它催生了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为沁阳唢呐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舞台。
古怀庆府一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民间艺术、戏曲艺术等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摇篮。隋末唐初,我国最早的戏曲雏形之一的《踏摇娘》就出现在这块黄土地上。明代中叶后期,这里村村有戏楼,寨寨有戏班,对戏、赛戏之风如火如荼,锣鼓笙歌之声不绝于耳,全面促进了民间艺术、戏曲歌舞艺术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流传在沁阳的40多种民间艺术中,唢呐、怀梆、高抬火轿、竹马等艺术形式尤具地方特色。2006年,沁阳 “唢呐艺术”、“怀梆”分别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唢呐艺术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西部地区出现,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1606年,明代科学艺术巨星、乐圣朱载堉运用十二平均律理论,对唢呐的发音位置进行了调整,并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三眼管子”,使唢呐的音域更宽广,音色更丰满圆润而富于变化,为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朱载堉还担当唢呐演奏的领班人,他在九峰寺创建了“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在朱载堉的影响下,怀庆府一带的唢呐吹奏班逐渐增多,明末清初时的“同乐会”、“贾家班”,民国至解放初期的“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在当时影响很大。这些班社延续着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传承形式,演奏风格各不相同。班社的形成以及广泛的群众性,为沁阳唢呐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沁阳一代唢呐种类很多,有高音唢呐(B调)、次高音唢呐(G调)、中音(A调)唢呐等,另外有附属乐器海笛(闷子)、卡腔(小咪)、手搦(大咪)等,伴奏乐器有拉弹和打击两大类,近年来又加用了大提琴、电子琴、西洋管乐等。唢呐吹奏班大都以吹奏古曲为主,演奏的曲目有《爬天桥》、《十八板》、《五声佛》、《宦门弟子》、《王大娘钉缸》等300余首。由于唢呐的模仿性强,动物鸣叫、自然音响,凡是能发声的器物几乎全能摹仿,而且惟妙惟肖,十分逼真。特别是由于它音量大,音色明亮、粗犷,善于表达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兴奋快乐、哀怨缠绵的情绪,深得群众的喜爱。一曲《百鸟朝凤》可以让人春风如醉,一曲《抬花轿》可以让人心旌摇荡,一曲《秦雪梅吊孝》更足以让人声泪俱下……唢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在民间节庆、婚丧嫁娶以及祭拜仪式上,沁阳群众大都喜欢选用“唢呐”这种表演形式。民间至今还流传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嫁闺女、女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对唢呐的艺术魅力描绘的十分生动。
二、传承和创新推动了唢呐艺术的不断繁荣
“创新”是民间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它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的共同爱惜和保护、创新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沁阳境内的唢呐队伍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柏香、崇义、西万等乡镇及西向解住、景明、常乐、长沟等村街,尤其是沁河北岸,几乎村村建立了唢呐吹奏班,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向镇解住村贺家的继承人贺全龙(麻金)、贺全虎(保山)弟兄二人继承了他父亲贺疙瘩的唢呐艺术并又发展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是贺全龙吹奏的《抬花桥》的“紧板曲”,高亢挺拔,在快杂板中起了很多带过门的赞子韵,在古怀庆府地区吹得十分红火,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他们在吹奏唢呐的同时,以大搦、小搦为辅助乐器,吹奏曲目以《二进宫》、《上门楼》等戏剧为主。六十年代末期,董运将黄河以南的方笙引进到沁阳,变方笙为圆笙,对唢呐的主要伴奏乐器进行了较大的变革。贺全虎、董运等以他们扎实的功底和独特的风格形成了建国后的第二代唢呐演奏的传承人。七十年代,沁阳贺全龙(麻金)参加了河南省唢呐演奏并被省电视台录制播出。
进入八十年代后,以李国营、杜大虎、翟振才等一批年轻人,崭露头角,成为建国后的第三代唢呐表演的传承人。他们除了演奏传统戏曲和唢呐独奏曲,还大胆地演奏现代戏曲和歌曲,使唢呐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吹奏技法上,他们顺应时代,大胆借用现代的演奏技巧,使演奏更加生动、更加细腻……
1991年,河南省首届“朱载堉杯”唢呐大赛暨沁阳第一届唢呐艺术节在沁阳举行,参赛队16个,演奏人员120余人,沁阳李国营获“唢呐状元”奖,李金海、张和平获优秀奖,10名演奏员荣获“河南省唢呐十佳状元”;1992年,沁阳市举办了“朱载堉杯”全国唢呐邀请赛暨沁阳第二届唢呐节。来自新疆、湖北、天津、武警部队、新疆建设兵团等地的20多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参赛人员达200余人,盛况空前。李国营、李金海、张和平分别获得一、二等奖。为了纪念明代科学艺术巨星朱载堉,国家、省市领导与近万名观众到朱载堉墓前献了花圈。2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唢呐演奏家在朱载堉墓前进行了演奏,最后以朱载堉的一曲《豆叶黄》结束了此次大赛。
近年来,活跃在怀川大地的“唢呐演奏团”,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这支百人唢呐队的队员大都是工人和农民,演奏队伍中有荣获2005年全国推新人才艺大赛器乐组金奖的获得者刘建华,有荣获河南省唢呐状元、全国朱载堉杯唢呐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群星奖银奖的李国营,有荣获“浏阳河”杯全国唢呐大赛一等奖的齐霞,有荣获河南省民间艺术唢呐大赛金奖的杨帆、葛恒等。为了进一步提高队伍的整体演奏水平,市文化局专门请来了在唢呐演奏和艺术表演水平上颇有造诣的指导老师,为这支唢呐队进行编排和指导,使整体演奏水平和技艺有了质的飞跃。在几年来的沁阳市神农山古庙会期间,这支百人唢呐队身着鲜红的民族服装,以饱满的激情奏出了热情欢快的《百鸟朝凤》等代表性曲目,为古庙会增添了更加热闹喜气的氛围;花香引得蜂蝶来。2005年,深圳“文博”文化招商团专程到沁阳考察唢呐表演艺术,这支唢呐队伍为他们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演奏会,招商团为他们高超的的演技所折服,并诚邀“百人唢呐队”到深圳演出。
三、加大保护力度,推动唢呐艺术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为弘扬发展唢呐这一民间艺术,沁阳市政府及文化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展保护传承工作。
一是深入全面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沁阳唢呐的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唢呐艺术的价值等全部状况,并将普查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二是成立保护组织,先后成立了沁阳唢呐协会、唢呐艺术研究会,进一步开展沁阳唢呐的理论研究工作,重点抓好唢呐的演奏技巧及唢呐曲子的创作、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对当地流传已久和脍炙人口的演奏曲目进行重点扶植和强力保护。
三是开展艺术人才培训工作。组织国家级传承人常年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办免费培训班,坚持培养新的唢呐艺术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沁阳唢呐的传承难题。沁阳市实验小学以兴趣活动为载体,将唢呐、拉丁舞、剪纸、等纳入校本课程,大力发展特色教育。2013年10月,由《两岸关系》杂志社、河南省台办主办的“2013海峡两岸曹谨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焦作沁阳市举行。研讨会期间,沁阳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为与会专家及台湾曹公国民小学代表表演了他们精心准备的千人唢呐《编花篮》、《红星歌》,为传递豫台友谊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沁阳唢呐”这一传统的艺术注入了勃勃生机。
四是开展比赛、交流活动,文化部门每年定期组织一次唢呐专场大赛,并积极推荐优秀唢呐队,参加国家、省市比赛、交流活动。2006年,沁阳市成立了“百人唢呐演奏团”,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表演活动。在焦作市第五届山水国际旅游节开幕之际,这支表演方队应邀到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为旅游节开幕进行大型唢呐演奏,他们阵容强大,表演奔放、豪迈,激昂响亮的乐曲响彻山谷,为旅游节增添了不少声色。
五是是加大经费的投入。凡参加全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都由全市农村文艺演出专项经费进行补助,切实提高演奏人员的积极性。
六是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神农文化节”,举办唢呐擂台赛或邀请赛,强对外交流,扩大艺术影响,检阅和促进唢呐的传承和发展。
正是这以沁阳“唢呐艺术”、“怀梆”为代表的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艺术,为沁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对外扩大影响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都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覃怀古郡辟土远,河朔名邦百花鲜,唢呐偏重怀川地,千年古县多新篇!历史老人把他对唢呐艺术的偏爱洒给了沁阳的广袤大地,沁阳人民凭着勤劳智慧,把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演绎得如此丰富、如此多彩。通过努力,我们坚信:唢呐这门民间艺术的更加美丽、辉煌的前景,一定会在沁阳人民的努力奋斗中成为现实!
作者简介
韩 毅,河南省沁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本科文化程度,副研究馆员技术职称。联系地址:沁阳市群众艺术馆,邮编:454550,联系方式:13938133559,电子邮箱:qywhjhy@163.com
版权所有:沁阳市文化馆 技术支持:云创网络 后台登录
地址:河南省沁阳市北门大街6号 电话:0391-5195610 Email:qyqyg@126.com 邮编:454550
地址:河南省沁阳市北门大街6号 电话:0391-5195610 Email:qyqyg@126.com 邮编:45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