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沁阳市文化馆 >> 公共文化活动 >> 理论研讨 >> 浏览文章
怀梆艺术农村题材戏曲创作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5/8/23发布者:沁阳市文化馆 关闭窗口
怀梆艺术农村题材戏曲创作实践与探索
沁阳市群众艺术馆 韩 毅
【内容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和农民经历着转型与新生,变革中转型中的新农村是当代文艺独创性和原创性的源泉地。本文以怀梆艺术为例,结合沁阳农村题材戏曲创作的实际情况,简要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地方戏曲艺术所起的作用,客观分析了怀梆艺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地方戏曲农村题材创作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地方戏曲;农村题材;创作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以贴近生活的艺术创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新农村建设,需要戏剧艺术尤其是地方戏曲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地方戏曲应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剧种。沁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是豫晋交通的重要门户,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千年古县、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的美誉。沁阳在明朝时期为河内县,即当时怀庆府(目前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新乡市原阳县所辖地域)府治所在地。河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怀梆”即发源于怀庆府。“怀梆”俗称“怀调”、“怀庆梆子”,发端于元朝时期的海神戏,成形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豫北、冀南及晋东南地区广为流传。怀梆以古怀庆府语言音调为基础,曲调质朴明朗,唱腔激昂奔放,表演粗犷奔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006年6月,“怀梆”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以怀梆艺术为例,探讨地方戏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农村题材的创作问题。
一、怀梆戏曲农村题材创作的艺术实践
作为全国唯一的怀梆艺术专业表演团体,沁阳市怀梆剧团成立于1955年,主要负责怀梆艺术研究、保护、传承工作,开展优秀怀梆剧目的创作、演出,组织对外文艺演出交流活动,2012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划转为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五十多年来,沁阳怀梆剧团共编排演出传统戏、移植剧、现代戏300多本,先后参加国家、省、市级文艺团体比赛30余次,获得各类荣誉90多项,编著出版了《怀梆唱腔选》、《怀梆艺术》、《怀梆剧团五十年》、《沁阳戏曲志》等著作,一直担负着研究、保护、传承怀梆艺术的责任,成为怀梆艺术发展的主阵地。
艺术创作方面。除坚持恢复排练、演出优秀传统剧外,以整理改编传统剧《对花枪》、《张春醉酒》、《老少换》,移植古装剧《碧血扬州》、《李天宝吊孝》,移植现代戏《洪湖赤卫队》、《朝阳沟》等为代表,怀梆艺术创作的侧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有不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先后创作了古装历史剧《古槐案》、《朱载堉》,并首次创作了农村题材现代戏《牛家湾》,通过舞台艺术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牛家湾的年轻人在致富路程上的观念碰撞和奋力拼搏的过程。1996年7月,《牛家湾》参加了河南省第六届戏曲大赛,荣获演出奖和布景制作奖。这是沁阳本土编剧在怀梆农村题材创作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难能可贵。
进入新时代,怀梆戏曲农村题材的创作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市文化局依据沁阳市怀庆办事处马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东明同志牢固树立宗旨,以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为己任,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因病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先进事迹,组织创作、排练了现代怀梆戏《王东明》。在创作过程中,市文化局邀请省级编剧,深入该村了解情况、体验生活,两次召开剧本研讨会,不断修改完善。在2006年河南省县(区)级文艺团体戏剧大赛中,现代怀梆戏《王东明》荣获金奖,并荣获了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乐队伴奏奖。同年,《王东明》还荣获了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8年,沁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以“感动沁阳十大新闻人物”、“焦作市十佳孝贤媳妇”的沁阳崇义镇崇义村的妯娌俩“大芒小芒”为原型,组织创作出了一部反映大芒小芒妯娌俩孝敬公婆,大芒捐肾挽救马大娘生命,真情感召游手好闲的二弟走上正道的现代怀梆戏《好媳妇》。市文化局从河南省戏剧研究院、省豫剧三团分别聘请编剧、导演,深入主人公原型的家中体验生活,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五易其稿,精益求精。2009年11月,《好媳妇》参加了全省第二届县(区)级暨民营文艺团体戏剧大赛,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及剧作奖、导演奖、舞台美术奖,7名演员分别获得表演一、二、三等奖。随后按照焦作市委宣传部安排,组织该剧到各县(市)区进行了巡回演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一些观众几乎是流着眼泪看到剧终,大家纷纷称赞这是一部主题突出、剧情丰富、内容生活化、观赏性强、不可多得的弘扬主旋律的精品剧目。2013年,沁阳市根据乡政府下岗女干部艰辛创业的真实事迹,组织创作了现代怀梆戏《姐妹花》,作为焦作市唯一参赛剧目,参加河南省文化厅举行的全省第三届县(区)级暨民营文艺院团戏剧大赛,荣获河南文华剧目一等奖,以及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6名演员分别荣获文华表演一、二、三、等奖。可以说,新编现代怀梆戏《王东明》、《好媳妇》、《姐妹花》的创作、演出,为推动全市艺术生产、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地方戏曲艺术创作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戏曲一直以来根植于农村这片丰厚的土壤,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和群众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农村文化娱乐项目日趋多元化,网吧上网、歌厅唱歌、茶社喝茶等新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与城市毫无差别,农村群众欣赏习惯求新求异,但看戏仍然是农民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戏剧艺术不失为发展农村文化的一个相对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戏剧艺术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沁阳市怀梆剧团每年开展的“舞台艺术送农民”、“优秀怀梆剧目百村巡演”活动中,农村露天广场上都是观众如潮,王召乡的几名老大妈在观看《好媳妇》时边擦眼泪边说:“太感人了,这种戏就应该多演,尤其是要让年青人多看看,受受教育”。怀梆艺术通过农民能够理解的故事剧情、亲切的地方话语、形象的人物刻画以及直观的现场表演,引起他们的共鸣,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文明水平,进而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文化活动无可比拟的优势。
地方戏曲的发展对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地方戏曲的方言俚语、声腔体系、审美观念中融合着一个地方全体人民群众的文化情趣,既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直面群众,传承了民族民间的优秀文化。2013年3月,沁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复排的优秀怀梆剧目《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作为“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百部剧目拍摄”开拍剧目进行了演出。2005年至今,沁阳曾连续七次承办了焦作市怀梆戏曲大赛、怀梆(豫剧)戏曲擂台赛、农村业余剧团展演活动,每年的大赛中,来自焦作各县(市)区的怀梆戏曲爱好者都能够充分展示才艺、以戏会友,焦作市怀梆戏曲大赛已成为探讨怀梆艺术发展、增进戏曲交流的行业盛会,推动了怀梆艺术的保护及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
三、怀梆艺术农村题材创作中存在之主要问题
怀梆戏曲农村题材《王东明》、《好媳妇》、《姐妹花》以其紧贴生活、主题鲜明、通俗易懂、感染力强等特点,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实属不易。但这三部作品最大的“内伤”在于,除怀梆唱腔设计外,编剧、导演、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音乐配器等均从省豫剧三团或其他单位邀请、外聘,怀梆艺术新一代编剧、导演、音乐设计等专业人才匮乏。在日常创作中,自创作品多数是小戏、小品,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强。作为专业剧团尚且如此,更遑论农村业余剧团了,目前焦作各县(市)区能够坚持排练、演出的130多个农村业余剧团,演出剧目仍以《老少换》、《张春醉酒》、《烧庙》、《三哭殿》、《鞭打芦花》等传统怀梆、豫剧为主,新创剧目几乎没有。
四、加强地方戏曲农村题材创作的有关建议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使得地方戏曲的受众在不断缩小。但不管戏剧艺术的发展和社会关注的程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农村这块广阔天地,依然是艺术表现的永恒主题。
(一)形成推进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合力。地方戏曲能否发展,人才是关键。各级文联、作协、文化馆、艺研所等部门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工作,通过举办讲座、汇演、培训班、作品评选会等形式,大力培育新人新作。要采取“院校定向培养”、“深度进修”等方式,组织年轻演职员到高等院校深造、提高,开展剧目创作、戏曲表演、音乐设计等专题培训。建立农村题材创作的激励机制,重视农村题材作品的评论和推介,形成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切实加强地方戏曲农村题材创作。无论是服务大局,还是立足农村现实和培育新农民的要求,都在呼唤文艺创作的重点、文艺市场的兴奋点、文艺工作者的关注点要更多的投向农村,积极地反映建设新农村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作为文化主管部门,需要我们加大优秀剧本的采集、推荐工作,积极鼓励、组织从事文艺创作的同志,创作出反映时代特征、生活气息浓厚、富有教育意义、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戏曲作品,来刻画、表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现实,展示乡土乡情中人性的大美。
(三)农村题材创作要体现时代特征。地方戏曲的时代气息愈浓,愈有可能成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例如创作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河南豫剧《朝阳沟》,它的经典性造就了它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品位和所拥有的特殊地位至今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的,试问还能有哪一部戏可以创造出这般不论主角配角、不管大段小段都能成为“流行歌曲”的奇迹呢?还有现代豫剧《小二黑结婚》、《李双双》、《村官李天成》、《我爱我爹》等,从它们一开始搬上舞台或屏幕,就受到了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村群众广泛的赞扬。
(四)努力拓展农村题材的创作领域。要反映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新农民解决这些问题的生动实践。要关心农村少年儿童的成长,反映他们在生活保障、学习、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关注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中的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努力塑造转型时期的新农民形象。
在这个流行后现代、小资情调、无厘头、愤青作派和各种西方浪潮洗礼的多媒体时代,一届超女,一部戏说,一个博客,就能让人一夜成名、日进斗金,人们已变得心浮气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去写一点作品。地方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厚重的历史源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文化价值。戏曲作者要关心现实社会,少些功利心,不浮躁不肤浅,要沉下心,以积极心态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潜到生活深处去,最深切地关注新农民,在作品中深刻地塑造人,展现新农民的内在外在世界,创作出真正属于新农村新时代农民的作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努力关注和反映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为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我们每一个剧作者的责任。
版权所有:沁阳市文化馆 技术支持:云创网络 后台登录
地址:河南省沁阳市北门大街6号 电话:0391-5195610 Email:qyqyg@126.com 邮编:454550
地址:河南省沁阳市北门大街6号 电话:0391-5195610 Email:qyqyg@126.com 邮编:45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