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沁阳市文化馆 >> 公共文化活动 >> 理论研讨 >> 浏览文章

浅谈沁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发布时间:2015/8/23发布者:沁阳市文化馆 关闭窗口

 
浅谈沁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沁阳市群众艺术馆   闵德彩
 
【内容摘要】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势在必行。本文结合沁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进行了积极探讨。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亟需加强和优化。本文以沁阳市为例,浅谈一些自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看法和想法。
一、基本情况
沁阳素有“千年古县,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全省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焦作市级传承基地2个、传习所2个。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明代科学艺术巨星朱载堉、倍受台湾人民敬仰的清代名宦曹谨、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代表的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等,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沁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及成效
从2005年起,沁阳市开展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工作,2006年6月,怀梆、唢呐艺术被国务院列入、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怀梆、唢呐艺术、郑王词曲、高抬火轿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7月,经市编制委员会批准,在市群众艺术馆挂牌成立了“沁阳市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联络协调工作;2008年2月,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沁阳市的贺德义、李金海被列为唢呐艺术传承人,赵玉清、郭全仁被列为怀梆艺术传承人;2010年5月,沁阳民间文学“神农传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 并居榜首。至2013年,沁阳市非遗国保项目增至4项。现已完成对我市市区和329个行政村的普查工作,共收集录入线索16386条,涵盖非遗十四大类别全部内容,重点调查立项800个。同时,每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展示版面20余块,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
三、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怀梆”看保护和传承状态
   怀梆系我国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其始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称怀梆,亦称“怀庆梆子”,“老怀梆”。有四百多年历史,2006年5月,“怀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2月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怀梆属于梆子腔体系的稀有剧种,因长期流行于民间,不论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怀梆以方言吐字,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犷奔放,行当齐全,唱作并举,擅演文武带打蟒靠架子戏,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怀梆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明末的孕育期,清代的成形期,清至民国的成熟期及建国以后的兴盛发展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自1955年正式成立沁阳怀梆剧团后,怀梆剧种在专业剧团的带动下,从音乐唱腔到舞台表演都出现了质和量的飞跃,仅在沁阳境内怀梆业余剧团多达75个。50年多来,曾演过三百多本传统戏和一百多本现代戏。它的唱腔、剧目多次在国家、省市级电台、电视台播放。近年来,相继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有关研究怀梆的论文五十余篇,编辑出版了《怀梆艺术》、《怀梆唱腔选》、《怀梆论坛集锦》等多部专著。该剧种的音乐、唱腔已被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市怀梆剧团先后参加过国家、省市戏曲大赛30余次,荣获各类奖项60余人次,1992年,市怀梆剧团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天下第一团”。沁阳市政府为了抢救、保护怀梆稀有剧种,使怀剧团后继有人,于2000年成立了“朱载堉艺术学校”。2012年底,通过积极争取编制名额,又从优招收了28名学员进入到市怀梆剧团工作,进一步壮大了演出队伍,使剧目的演出排练后继有人。2013年8月,怀梆现代戏《姐妹花》参加了全省第三届县(区)级暨民营文艺院团戏剧大赛并获得演员一、二、三等奖和导演、编辑、舞美等多个奖项,是继怀梆现代戏《王东明》、《好媳妇》先后荣获金奖、一等奖后,再次问鼎全省艺术创作最高奖项。怀梆的艺术形式与特征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加强怀梆剧种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对弘扬本地区文化,对我国梆子戏体系的研究与发展,尤其对研究、丰富和完善中国及世界的戏剧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的几点建议
国务院早在2006年起,就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保护和传承工作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要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普查的指导原则。在工作中就要结合本地区历史和自然环境,发现在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同时要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这样才能反应其原始文化状态和特征,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如沁阳市的盆窑黑陶历史悠久,形成于隋末唐初,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清末明初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盆窑村百多户人家已是“家家有陶窑,户户冒青烟。”产品畅销黄河两岸、晋陕大地。但是现在盆窑黑陶的知名度和认知度还没有被广泛认可和肯定,其推广范围还没有被扩大,其价值也没有充分体现,所以要进一步的原汁原味地传承、保护、发展盆窑黑陶,加强黑陶与地区、国家、国际间的交流,这对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和扶持力度。沁阳市现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沁阳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了全市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倾心所至和倾力所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要着重抓好组织领导、经费保障、扩大宣传、全面普查等各方面工作,绘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这样就能比较完整地掌握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储量信息。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培养更多的年轻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些工艺比较复杂,学习过程比较艰苦,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不愿意吃苦,大多选择出去打工,少有人拜师学艺,传承人青黄不接,“非遗”传承后继乏人,而许多民间老艺人年事渐老、生活窘迫,无法带徒授艺,或受家族观念影响,不愿意传授外人,传承的人范围有限,有些项目得不到广泛的推广。所以使其发展存在了很多局限性。现在全国有很多项目只是知道名称,但是真正掌握其工艺和流程的很少了,甚至都已经失传了。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和宣传,切实加强项目延续性,增强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来。
 
 
 
作者简介
闵德彩,女,本科文化程度,助理馆员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河南省沁阳市群众艺术馆
联系方式:13938182236   电子邮箱:qyqyg@26.com
 
 
版权所有:沁阳市文化馆    技术支持:云创网络 后台登录
地址:河南省沁阳市北门大街6号    电话:0391-5195610    Email:qyqyg@126.com    邮编:454550